眼球烧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金刚川的底线在哪里邑人电影院
TUhjnbcbe - 2022/10/9 18:58:00

本文作者:沧海

现如今国人爱说底线,人有底线,国也如此。

对*治极度小白的我,当得知《 》上映的时候,除了觉得它从立项到拍摄再到上映太匆匆之外,隐隐感到有些事情想通过电影来讲。

贾雨村言,一向是东方人古老而优雅的表达。

可是,看完之后,却没法get到主创人员的意旨到底是啥。

我对抗美援朝的了解,只停留在课本。常有人爱问,历史在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历史不需要人懂,因为没有一个可以穿越时间的机器,能让我们亲眼目睹。历史书只能告诉我们,书写历史的人想说的话,仅此而已。

小区内住着一位老大爷,快90的人了,身体看着硬朗,就是有哮喘的毛病,偶尔犯病,后背就弯成了一只虾子,从远处看也像一张张开的弓一样。大爷爱打太极拳,不爱讲话,彼此认识两年有余,才得知他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哮喘也是那个时候得的。他偶尔讲起那段岁月,说得最多的就是,都死了,都冻死了……

电影《上甘岭》是告诉我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个老师。对电影里记忆最深的印象,不止有坑道里那些个衣衫褴褛的 战士,还有那只苹果,整条坑道的士兵,分食的一个苹果。据说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二等功的一个条件,就是能往坑道里送进一个苹果……据说直到战役结束,也没有人因此而获得二等功,据说15*曾采购了两万多个苹果,而不是两万多斤……有位老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位后勤兵,他翻遍了整个烈士名单,没找到他知道的,已经牺牲的,那些熟悉的名字……

硝烟散尽,一片焦土……

电影《 》里,有个士兵,十五六岁,眼睛被灼伤了,最后他站在战友肩膀上,扛着一个木板,大家用脊梁搭成了一座“人桥”……他在电影里反复说过一句话,“俺忘不了那个味道,那种焦糊味。”整部电影故事的旁白一直都借他之口讲出来,他才是整个影片的第一主角,其他主角都死了。本片的英文名称就叫“牺牲”。

开着飞机来轰炸的美国飞行员,口中吟着诗,喝着酒,像一个西部牛仔,最后也选择了牛仔式的复仇方式。他和*扮演的“张飞”,用飞机和高射炮对决的镜头,很有意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和则利,不和则废,没那么简单,战争结束后,没有赢家。

我是和儿子站着看完《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的—— 烈士遗骸荣归故里。飘摇野外70余年的风铃回家了。或许有人找到爸爸,或许有人终于能告慰乃翁,无论怎样,他们回来了。

我儿子看不太懂电影,看过之后,除了感动,满是疑问。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要打?一个工兵连有多少人?那个*饰演的高连长的队伍最后干了什么,渡河作战还是修桥了?等等等等。

为什么要打?相关研究太多了,观点不一。至于工兵连,片中的修桥的部队是 工兵第10团第3连,具体人数不明。按说当时一个作战连的编制为人,加强连可以达到人。片中的工兵连不仅修桥,还配有高炮排,应该属于加强连,人数应该超过常规编制,人数应该超过人。至于高连长的部队,在*与美国牛仔对射之后,美*的高空轰炸机抵达后投下了燃烧弹,处于桥上的工兵连包括连长在内,全部被烧死。最后蒙眼的那个士兵站在桥上,从他身后跑过的人,都是他的战友,就属于高连长的那个连队。也就是最后的那座人桥,主要就是高连长的部下搭建的。

《 》的拍摄手法很实用,采用了《罗生门》一样的拍摄手法,从不同视角进行展现同一个故事。所以,尽管有不少重复镜头,但实际上角度各不相同。影片的故事很短,30分钟足够讲完了,但用了不同视角进行展现,硬是抻到了分钟,这样的拍摄手法不像有意为之,而是不得不为,毕竟拍摄时间就那么多。

电影人物很丰满,无论是牛仔般的复仇,还是简单含蓄的“我们战争结束后见吧,刘浩同志”——如此的唯美浪漫。我们在一场战争片中,看到了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再是模糊不清的面孔。唯独有一个遗憾,没能讲好一个故事,看着晕,看着乱。

中国不缺乏好故事,而是缺乏能讲好故事的电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刚川的底线在哪里邑人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