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a_4473339.html国庆节假期,多地阴雨连绵,许多人的出游计划只能“泡汤”了。其实,与其冒雨去看“人山人海”,还不如宅在家里,好好休息休息。很多家长是不是早已准备了很多零食、糕点,首先是“补偿”一下被学校“管制”了一个月的孩子,然后顺带“犒劳”一下自己?趁着假期,不用上班,也不用陪孩子做手工、辅导作业,躺在沙发上,吃着零食追着剧,想想都很“爽”,有没有?
我们都知道,在适当的温度、适当的湿度下,食物中的细菌、霉菌便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使食物腐坏。因此,如何保鲜、防止腐败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拆开零食包装之后,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一个小纸包,纸包里装着一些白色的粉末,这个就是“食品干燥剂”。它的就是为了避免因多余的水分,而引起食物的腐败。
一、小小食品干燥剂,家家都有危害大!
近年来,市场上的各类儿童食品丰富多彩。为防止吸潮变质,食品干燥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早已司空见惯。大人们都知道食品干燥剂是“不能食用”的,大部分人都会随手丢掉。但是,家里有小孩子的家长,可要留意了!小孩子天性好动、好奇心强、非常爱探索,而且安全意识也比较薄弱,被家长随意丢弃的“食品干燥剂”,很可能引发不安全事故。
1、因干燥剂引发的不安全事故,频繁出现,触目惊心!
儿童在食用了包装袋内的食品后,由于好奇心强,加上对干燥剂的性能并不熟悉,因此误用、误食,造成的意外伤害日益增多。若兰妈咪随便搜索了一下,就出来了一大串,真的令人触目惊心!
年,山西省太原一名14岁初中学生将食品干燥剂放进了保温杯里,时间不长,保温杯发生爆炸,该学生当时只觉得眼睛和面部很疼。虽经医生全力抢救,学生的视力还是严重受伤,左眼视力变为0.3,右眼则基本上失明。
年7月,江苏一位初二学生不相信干燥剂遇水能爆炸,在与同学一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手臂被塑料瓶爆炸时溅出的液体烫伤。
年,江西南昌一名5岁的男孩,将零食包里的干燥剂拆开,倒在瓶里兑水吹泡泡,摇动之后发生爆裂,溅入眼内导致眼球受伤。经过眼科大夫紧急救治后,孩子整个右眼结膜、眼睑肌肉仍有不同程度受伤。
年,网上疯转的一段视频,一名8岁的小男孩吃零食时,图好玩把零食里的干燥剂放进有水的饮料瓶里,没想到放进去后竟发生爆炸。仅仅20分钟,右眼被碱性液体侵蚀,整个眼球被溶,终生失明。
因为干燥剂造成儿童意外伤害除爆炸外,还包括误食。绝大多数孩子从一岁起就有抓住东西就要往嘴里送的习惯,即使是三、四岁大的孩子,因为不认识字,误食食品袋中的干燥剂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通常会造成儿童食道灼伤,后果都比较严重。
2、实验:不到2分钟,干燥剂“炸飞”塑料瓶!
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食品干燥剂的危害,cctv2《第一时间》栏目曾经做过现场实验,结果不到2分钟,塑料瓶被干燥剂“炸飞”!有网友还原了实验现场:
(1)将食品袋中的干燥剂倒入塑料瓶中,并在瓶内装上自来水,这时,将瓶盖略微旋上,轻轻摇晃瓶身。小小的石灰块开始迅速吸水,原先颗粒状的白色物体也开始化成粉末。
(2)约过了55秒,干燥剂开始冒泡,只见瓶子里面的水位不断上升,原来透明的水不断变白变混浊,瓶内白烟弥漫,瓶身越来越烫。
(3)1分8秒时,瓶内出现大量泡沫,瓶身温度迅速上升,因瓶底被烫得变形,导致瓶身向一侧倾斜。
(4)到1分26秒时,“砰”的一声巨响,塑料瓶被炸得飞起。虽然瓶身未裂开,但瓶盖已被炸得飞到4米开外,干燥剂喷得到处都是,连2米多高的天花板上都是。瓶身之所以未开裂,估计与试验时没将瓶盖旋得太紧有关。
食品干燥剂何以成为儿童身边的“定时炸弹”?
为了保持食物干燥,干燥剂在食品包装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包装干燥剂,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可能成为孩子身边的“定时炸弹”。
1、食品干燥剂的3种常见类型
小小的一包食品干燥剂,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危害?这首先需要从干燥剂的成分类型说起。
据了解,干燥剂的种类繁多,而用于食品的常见干燥剂共有3种:生石灰干燥剂、硅胶干燥剂、蒙脱石干燥剂。
(1)、生石灰干燥剂
中学化学课上就有讲到生石灰,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生石灰干燥剂,顾名思义,主要成分就是生石灰,也就是氧化钙。生石灰因其吸湿效果好,且来源方便,价格便宜,所以大部分干燥剂以生石灰为主,在食品包装中被广泛使用。
但是,生石灰是很危险的东西,它遇到水以后会变成碳酸氢钙,强碱,有很大的腐蚀性,时有老人、小孩眼睛被伤的情形,目前正逐渐被淘汰。
(2)、硅胶干燥剂
近年来,作为石灰类干燥剂的替代产品——硅胶干燥剂逐渐流行,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SiO),其作用是在储存跟运输过程中控制环境的相对湿度,防止物品受潮、霉变以及锈蚀。
值得注意的是:硅胶干燥剂无*,无腐蚀性,性状稳定且吸湿能力较好,绿色、环保,可以重复使用,是欧盟唯一认可的干燥剂。
(3)、蒙脱石干燥剂
蒙脱石干燥剂也称膨润土干燥剂、陶土干燥剂,是以纯天然蒙脱石(没错,就是有小宝宝拉肚子了,医生给开的“蒙脱石散”的那个“蒙脱石”)为原料,干燥活化制成,不含任何添加剂和易溶物,使用后可作为一般废弃物处理,不会污染环境,可自然降解,是一种无腐蚀、无*、无公害的绿色环保产品。
蒙脱石干燥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德国南方化学公司发现并使用在干燥剂领域后,因其低廉的价格,良好的吸附效果,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的矿物干燥剂原料之一。它在室温及一般湿度下吸附性能良好,具有吸附活性,静态减湿和异味去除等功效。
蒙脱石干燥剂不仅吸附速度快,吸附能力高(在各种温度的环境下,吸湿性能都能保持稳定。饱和吸湿率为自身重的50%以上,是传统干燥剂的1.5倍)且无*、无味、无接触腐蚀性、无环境污染,尤其应用于食品包装,对人体无害。
2、释疑:干燥剂遇水,为什么会爆炸?
上述3种干燥剂中,大家日常接触较多的是生石灰干燥剂和硅胶干燥剂,更容易发生爆炸灼伤事故的是生石灰干燥剂。
专家介绍说:生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当氧化钙遇水后,会发生急剧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且能释放出很大的热量,造成气体膨胀和水体膨胀,在密闭的空间内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会引发“爆炸”反应。如果被外力摇晃,增大接触面积,爆炸时间会更快更迅速。
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生石灰干燥剂遇水爆炸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密闭空间,二是反应释放足够热量。生石灰(即氧化钙)遇水后会变成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在这一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致使水变成水蒸气。由于是密闭空间,温度达到一定值,水蒸气急剧膨胀,使得密闭空间内压强增大,一旦热量达到临界点便会发生爆炸。如果只是将石灰干燥剂放进常温水里,发生爆炸几率会很低。
但是,由于石灰有强碱性,一旦被孩子意外踩爆、误食或不慎入眼,都可能对肌肤、消化道或眼结膜等造成损伤,尤其对眼睛伤害最为严重。
5招拆除“定时炸弹”,让孩子更安全!
现在社会发展比较好,每个家庭的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家长通常会给孩子一些零用钱,很多孩子都会购买一些小零食。对于干燥剂的主要“防范”人群——儿童来讲,在没有有效监护的情况下,这些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缺乏自我控制,他们最有可能在同伴的怂恿下吃掉干燥剂,或者进行一些“危险的实验”,最终导致身体严重受伤,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5招拆除“定时炸弹”,孩子才能更安全!
第一招:“防”,让孩子远离“危险源”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让孩子免受伤害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让孩子远离“危险源”。
食品干燥剂一般包装盒(袋)内,包装被打开后,家长首先要查看里面是否有干燥剂。如果有的话,再注意看一下干燥剂的类型,若是“硅胶干燥剂”,则收起来备用(硅胶干燥剂可以重复使用)。如果使用的是石灰干燥剂,应该立马拿出来处理掉,做到不让孩子接触,避免孩子拆开拿来玩耍或误食。
处理干燥剂的时候,注意不要扔到有水的地方。另外,有些石灰干燥剂内不是颗粒状而完全都是粉末状的,拆开后可能会不小心喷进眼内,对角膜的破坏性很强。所以扔到垃圾桶的话,最好连包装袋包裹起来,避免被小孩子翻捡出来(当妈的对小宝宝爱翻垃圾桶这件事深有体会啊),防止孩子误食或者发生如上文的惨剧!
第二招:“教”,让孩子知道“危险”
很多食品包装中随附的食品干燥剂仅仅用较小的字体写明不能食用等字样,没有危险提示标语或符号。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对食品干燥剂危险性认识不足,监护教育不到位,漠视乃至放任未成年人接触这一危险物品。所以,让孩子远离干燥剂伤害,家长必须尽到监护教育职责。
等宝宝们有了一定鉴别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让宝宝明白什么东西是不能送入嘴里的,即使它被放在好吃的食物袋里。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必须要让孩子了解到危险物品的厉害,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让孩子亲眼见证一下食品干燥剂的“威力”(例如:上文的“爆炸试验”),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第三招:“救”,牢记“补救措施”
虽说要“防患于未然”,然很多时候,真的是“防不胜防”。孩子的成长过程,仿佛是本历险记,因其在面对多种未知事物时有着强盛的好奇心,很容易受伤。再者,家长在照顾的过程中,总会有疏忽的地方,导致孩子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果碰到突发情况,家长也不要慌张,提前了解相关事情处理的方法,关键时刻会好得多。比如,一眼没看住,食品中的干燥剂已经被孩子误食或入眼,这些“补救措施”,家长一定要知道!
1、皮肤接触干燥剂如何处理?
小孩子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什么都想拿来看、拿来玩。食品干燥剂里的粉状物对眼睛或是其他身体的部位都有伤害。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接触到里面的粉状物。另外,生石灰干燥剂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皮肤不小心沾染到石灰干燥剂,需要用大量的清水冲洗,若发医院处理。
2、干燥剂不慎溅入眼睛如何处理?
生石灰吸水后变为粉末状的氢氧化钙即熟石灰。这一过程不但会释放热量,而且氢氧化钙为碱性物,一旦进入眼中,就会引起眼角膜和结膜的烧伤,且碱烧伤比盐酸、硫酸等酸烧伤的后果更严重。
这种碱性烧伤的危害性大,且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有向深层组织侵犯的特点。碱性物质通过细胞膜使细胞的PH值发生变化,严重者还可导致角膜结膜的严重坏死、穿孔、角膜白斑以及眼球炎症、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甚至眼球萎缩。这些眼部病变严重影响视力,甚至会造成失明。有些患者即使手术,也无法挽回原有的视力。
如果有干燥剂不慎溅入眼睛里,千万不能去揉,也切勿用清水冲洗,因为强碱会灼伤眼睛,应当用食用油或生理盐水从从眼内侧向外侧冲洗至少15分钟。不便冲洗时,可以将双眼浸泡在水中,用手分开眼睑,转动眼球晃动头部。随后立刻送医,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而不敢动、不敢冲洗,这样反而会耽误急救最佳时机。
3、误食了干燥剂怎么处理?
看似无害的干燥剂,却是儿童最容易误食的物品,因为生活中随处可见,食品、清洁用品都会放有干燥剂,又分成不同成分、外观和包装形式,若不小心误食,就可能会造成口腔或消化道不同程度的腐蚀性灼伤。如果孩子不小心误食了,家长先不要惊慌,首先分辨清楚是什么类型的干燥剂,再对症处理。
状况一:误食生石灰干燥剂
以市面上常见的干燥剂来说,生石灰是最危险的角色。氧化钙遇水会形成氢氧化钙,并放热而使口腔有灼热感或灼伤;而且氢氧化钙本身是碱性的,会造成嘴唇、舌头、口腔黏膜、食道的腐蚀性灼伤。
如果不小心吃到此类干燥剂时,会造腐蚀性灼伤,医院处理的。但是,医院,马上口服清水进行稀释碱液。然后用牛奶、生蛋清水、橄榄油或其它植物油口服,保护创伤面,防止腐蚀加深。做完医院,请医生做进一步的治疗。这里需要注意3点:
第一,不要用任何酸类物质来中和。因为中和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可加重损伤,切记!
第二,不要“催吐”。氧化钙遇水会形成氢氧化钙,易引起食道烧伤或胃溃疡,催吐容易使食道之再次灼伤。
第三,不要大量饮水。因为过量饮水有可能造成呕吐,造成二次伤害。一般按10毫升/每公斤体重,总量不超过毫升即可。
状况二:误食硅胶干燥剂
硅胶干燥剂是另一种常用的干燥剂,硅胶的外观是半透明的颗粒,与食品摆在一起,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特制的冰糖,或是附带的调味料;不是被小朋友误食,就是当成调味料吃下。幸好,硅胶在胃肠道不能被吸收,可经粪便排出体外,对人体没有*性。误服后不需要做特殊处理。除非宝宝出现了头晕、呕吐等特殊反应,一般无需就医。
状况三:误食没标识干燥剂
如果遇上一个没有标识的干燥剂包,妈妈们可通过观察成分的形态鉴别,一般生石灰是白色的块状物,受潮后变成粉末态。而硅胶则是无色透明的小球(有些是彩色的,因为添加了其他化学物质),判断过后再采取不同的办法应对。如果无法直接判断出干燥剂的成分类型,建议先喝水稀释后尽快就医。
让孩子远离安全隐患,最主要的责任在于家长,所以,家长首先需要牢记上面提到的3个防范补救措施。另外,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也要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第四招:“改”,对干燥剂进行“改良”
一是“成分改良”。食品企业首先要从干燥剂的安全性角度考虑,其次才是成本问题。特别是石灰类干燥剂使用过程不可逆,一旦吸湿变硬便无法继续发挥作用,这也是导致其逐渐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硅胶干燥剂和矿物(比如:蒙脱石)干燥剂,遇水之后只会发生物理反应。而硅胶干燥剂,不溶于水和任何溶剂,无*无味,非常安全。为了减轻其在误用、误食后对人体带来的伤害程度,应逐渐抛弃生石灰干燥剂,改用安全性能更高的硅胶干燥剂、纤维干燥剂等。
二是“包装改良”。根据食品药品包装规定,食品干燥剂的包装要有抗强度,标注其主要成分及有害结果,并做出安全提示。
从目前市场调查情况看,食品企业一般会在干燥剂包装上标注“不要食用”、“远离儿童”等警示字样。为了确保有一定理解、辨识能力的儿童能够认识到其属于应该远离的“危险品”,应在干燥剂外包装上采取更加醒目、显著、具有警示性的标语、图片、文字提示其危险性。
第五招:“管”,制订更科学合理的“标准”
因为没有明确很对食品干燥剂的标准,导致很多生产企业推脱责任。虽然食品干燥剂致人伤害的极端事例不很普遍,但任何伤害对受害者来说都是灾难和悲剧,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避免。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制订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平时将食品干燥剂作为像鞭炮、香烟那样的物品,不厌其烦地广为宣传,教育、引导、“警告”孩子远离这些危险物品。
当然,食品干燥剂在防止食品吸潮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意外情况下存在安全健康隐患,但也并非洪水猛兽,更不能“因噎废食”。其实,无论是什么成分的干燥剂,只要不破损、不沾水,都是安全的。关键是家长要尽到自己的教育监管责任,让孩子们远离它,不误用、不误食,即可避免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