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获奖
琼姐
昨天在央视网看到这则消息,我觉得很有必要提醒大家。正值五一假期,很多家长带孩子出外游玩,户外活动的机会更多了,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知道怎么处理。
2岁男孩眼皮上突然多了颗“黑痣”
2岁半的贝贝到外婆家玩,回来后妈妈发现孩子眼皮上突然多了个黑痣,还以为是孩子眼睛受伤结痂,当时还不是很上心。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黑痣是长在眼皮上,第二天妈妈一眼就看出黑痣竟然变大了,轻轻触碰,感觉不像血痂,表面很光滑。同时贝贝也总是在揉眼睛,明显的不舒服。
贝贝妈妈果断的带孩子看医生。结果,医生一检查,马上建议贝贝妈妈带医院就诊。
图片来自网络
原来,这个黑痣不是血痂,而是一个蜱虫,在裂隙灯下观察可以看到,蜱虫的口器已经深深扎入孩子的眼睑缘根部,吸饱了血后,身体变得圆鼓鼓的。医生先用麻药“醉倒”蜱虫,趁它口器松弛,用镊子立刻取出。
图片来自网络
术后,医院医生的一番话,让贝贝妈妈出了一身冷汗:还好家长没有硬拔或者硬抠,否则虫体残留部分的多种病*会到患儿体内,引发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无形体病,甚至死亡。而如果家长捏破了蜱虫,手接触到蜱虫体液,也可能会感染病*。
(以上信息来自央视网)
春末夏初随着天气变暖,气温升高,昆虫越来越活跃。五一假期或者周末不少家长也会带孩子到郊外游玩亲近自然。那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蚊虫叮咬,如果处理不妥当,后果可能很严重。
蜱虫究竟有多可怕
蜱虫俗称草爬子,多出现在野外的草丛、植物或山地泥土中,也常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的皮毛间。
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也称新型布尼亚病*),这种病*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
蜱虫叮咬后发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发热”。患者被叮咬后1-4天,可能会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腰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称之为“蜱咬热”。如果携带病菌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图片来自网络
及时发现,正确“摘虫”
网络上有一些报道类似“蜱虫叮咬后一家三口致命”的报道,因为真实性无从考究,所以大家也不要有过度恐慌。最关键的就是家长要及时发现,正确“摘蜱”。
及时发现
蜱叮咬时间越长吸的血越多,释放的*素和病原体越多。如果发现孩子皮肤上突然有黑点,那么就要警惕。
通常被叮咬处就像突然长了一个黑痣,蜱虫的前肢和口器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而被蚊虫叮咬后是没有的。
图片来自网络,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正确摘蜱
蜱虫头部有倒勾,就会越拉越紧,生拉硬拽还容易将蜱的头部残留在皮肤内,反而加速了病原体的感染。
一旦发现,最好是带孩子到医院处理;如果条件不允许及时就医,可以用酒精擦拭黑痣,麻醉虫体,再用小镊子慢慢拉出皮肤。如果用香烟等烫虫体,一定要注意不要烫伤孩子,尤其像眼睛等重要部位,家长还是不要随意操作,医院处理最好。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带孩子出外游玩,除了带上防蚊水,最好还是给孩子穿上紧口、浅色的长袖衣服和长裤,少穿凉鞋,这才是防止蚊虫叮咬的最好的办法。
一起聊养娃
第期
大家帮宝宝防蚊虫,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