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提起“国货”,恐怕没人会“认真当回事”。先别急着扔出一堆“国货之光”来反驳,这并不是说中国产品质量不行,而是如今,它们早就不再需要贴上任何特殊的标签。在这届年轻人眼里,中国产品的崛起大概是悄然且亲切的。从特意购买到自然选择,大家见证了它们崛起路上并不寻常的“暗夜长行”。01情怀牌,没那么好用最初,“国货”一词是与情怀紧紧挂钩的。其中既有同仁堂、内联升这样的传统“老字号”品牌,也有飞跃、大白兔奶糖、百雀羚这样的近现代童年回忆。大孚飞跃的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年轻人的热烈反馈,还是首次推出联名款球鞋。飞跃与迪士尼、漫威、星战等IP的联名撬动了年轻市场,而在此之前,他还有过背着鞋子去谈经销、守客户谈判守到近半夜的经历。飞跃虽然早在年后就尝试着重整旗鼓,但市面上依旧是外来球鞋品牌占据大流。即便年前后“支持国货”的口号渐渐打响,但飞跃们并未因此获得十分可观的利好。因为市场规律始终残酷,国货品牌也唯有靠实力才能获得抗衡的机会。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场订货会80、90年代,内需市场上开始了品牌大战,国内行业与世界的相遇开始得汹涌而直接。三四十年的时间内,50多万外资企业如潮水般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发起冲击,而收购本土品牌成为最初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最为直接的扩张方式之一。几年后,“大宝”“天府可乐”等品牌被外资收购后被边缘化处理的新闻常见报端,因集团商业布局判断“价值不高”而被雪藏,锁进了保险柜。不少人为之惋惜,认为这是国货因没有品牌概念而下的一步错棋。在为数不多的成功合作里,苏泊尔算一个典型例子。被法国SEB集团瞄准的苏泊尔,几经周折后达成了“战略合作”,保留苏泊尔的品牌、保留苏泊尔的经营团队。但又能灵活利用外资提供的实验室资源、选取适应的科技,由此,摆脱了“被消失”的命运。苏泊尔被并购时,人们曾担心它会像扬子电器、孔雀电视机等国货品牌“被消失”等到国货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国货们拾起了审美自信。但与之相伴的是,国货的质量问题、市场水准参差不齐的质疑声依旧存在。如果只有李宁、飞跃、百雀羚这些为数不多的品牌能撑起“国潮”一词,那说明中国产品仍未崛起。02“瞬间冒出”的“中国产品”们实际上,在李宁、华为、飞跃这些比较大的国货品牌步入行业正轨后,新一轮的“中国产品”诞生得非常迅速,并没有让人们等待很久。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填补起了国货市场独木难支的空白。这一成就,与两个原因息息相关。第一个原因,是品牌的“争气”。比如深圳湾代工工厂林立,打响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时,不可忽略的是由于当时国货刚刚面向世界,没有什么销售渠道与品牌概念,更多是代工工厂。一方面,它间接导致了一段时间内国货质量层次不齐、工厂创新能力有限。可另一方面,“争气”的国货品牌创始人们却借此接触到了成熟的运营体系。并逐渐地,从中国年轻人所在生活环境与生活需求便利出发,开始谋求美观、功能、技术等全方位的创新。近几年内市场口碑直线上升的国产耳机品牌“万魔”,就是由代工公司转型而来,万魔的CEO就曾在富士康工作多年。在他辞职、联系过往伙伴准备创建万魔时,这一团队看似是创业新手,可实际上人人都在行业中浸淫了十年二十年。这才一上来就握准了市场核心,用户调研系统十分老成,就连“洗衣服时不小心把耳机一起洗坏了”这一反馈,都催生出了“把耳机丢进洗衣机”这项质检环节。它们能迅速诞生的第二个原因,来自年轻的消费者们。新一代中国产品早已成为这届年轻人购物车中的常客,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倘若在B站上以“国货”“测评”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你会发现视频内容甚至超出了最多显示50页的数量。而如果你仔细研究研究B站今天公布的百大产品榜单——“China-Z”,一份旨在选出为年轻人带来生活品质提升和关怀的优质中国产品榜单。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原来有这么多国货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份榜单的评选维度是基于产品本身,如产品质量、设计、体验、B站用户口碑等调查而成,还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同济大学得到了指导。点开后随便扫一眼,说不定就有你眼熟的产品,譬如无需多言的“强者”老干妈。再仔细看看,也有不少优质但品牌小众的产品上榜,如口罩、应援棒、野餐道具等。以及,引起众多网友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