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或喜或悲,无论生活在哪个圈子,无法避免的是坎坷挫折,若是遇到,一定要勇敢的面对。
俞灏明大家还记得吗,他是《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忧郁王子“端木磊”。
高颜值的俞灏明收割过许多迷妹,可是在一场火灾后他被“毁容”了,于是人走茶凉,好不凄惨。
下面笔者来说说有关他的人生起落,请听慢慢道来。
被称“国民弟弟”。
故事从这里开始,先是一场人生的华丽开幕。
他是俞灏明,从小到大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老师喜欢,女生欢迎,男生妒忌。
俞灏明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当明星,当偶像。
当然,人家有实力有资本,外人无话可说,本就无可厚非,有目标是好的,目的算是相当单纯。
俞灏明自幼喜欢唱歌跳舞,学习各种才艺。
长大后,也成功的站在了《快乐男声》的舞台上,拿了一个第六名的成绩。
但要知道,当时的竞争对手是陈楚生,张杰那样的实力选手,这年他不到20岁。
虽是第六名,但在娱乐圈这个看脸的地方,俞灏明凭借出色的长相,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并且被歌迷亲切地称为“国民弟弟”。
同年底,他推出了自己的首张EP《如果,可以爱你》,并且好评如潮。
起初的明星梦,算是顺利的实现了,他红了。
俞灏明的前路是一片坦途,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别人努力许久的东西。
不禁感叹,同是生而为人,上天为何如此不公?
仅仅出道两年,他发布了自己的专辑《拥抱》,还参演了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
这部电视剧大家都不陌生,当时一股青春偶像风席卷各大卫视,这部剧霸屏上映。
捧红了郑爽在内的许多明星,后来还出了续集《一起看流星雨》。
不仅如此,俞灏明还担任过《天天向上》的主持人,公司有意将他培养成一个全能艺人,他的事业也如计划的那样全面开花,人气一路飙升。
可以说俞灏明从出生到现在,一切都顺利的不可思议,没有一点挫折可言。
如果人生按照这个模式向前推进,他可能会到达更新的高度。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烧毁了这个美好愿景,将俞灏明的人生改写。
突然的事故。
这件事情,许多人知道,许多人不知道。
年的时候,俞灏明仅仅走红三年,就遭受到了人生中的一场致命打击。
在拍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部剧时,真地雷误被当做道具使用,导致拍摄现场发生火灾。
因为这场大火,俞灏明受伤严重,能够火里逃生都是一种“幸运”。
俞灏明的脸部受到创伤,全身烧伤的面积高达39%,多处达到“深二度烧伤”。
大火让他的容颜变得面目全非,原本美好的一切瞬间摧毁。
他不得不通过多次整容恢复容貌。
俞灏明从云端跌入低谷,一切来得猝不及防。
因为烧伤,他每天痛苦难耐,一次次的治疗折磨着他的神经。
一个正直青春年华的男子,因为治疗被整日整夜的困在家中。
或许身体上的创伤可以恢复,但心理上的伤害难以抚平。
一向感性的他没有哭,也没有埋怨导演或其他任何人。
只是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见到任何人,这年他23岁。
俞灏明对未来感到迷茫,只能尽力配合治疗,希望能够早日回到自己喜欢的舞台。
复出后的第一次亮相,是在一场跨年演唱会上。
他自己作词作曲,以一首《其实我还好》,告诉观众自己很好,当时他的身上依旧带着康复产品。
虽然俞灏明已经复出,但是资源大不如前,再回到《天天向上》的舞台上时,他的镜头少的可怜。
有人说他太丑了,脸上尽是坑坑洼洼,一下老了十岁。
更有甚者,有博主称他是过气明星,不仅骂他丑,还扬言他永远都站不起来。
更糟糕的是,俞灏明还要回到那个让他出事的剧组,接着把戏拍完。
终于撑到开发布会的这天,主办方竟然把他出事当天的视频现场播放。
坐在台下的他直接懵掉,没人问他愿不愿意。
那段时间记者对俞灏明的所有采访,始终绕不开那场大火。
他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接受,接受,接受”,他十二分的无奈。
娱乐圈向来如此,有心人想要博得眼球,什么手段都用。
但是虽然可以博得一时同情,却换不来长久的支持。
低谷时的逆风翻盘。
俞灏明的嗓子被浓烟呛过,歌手这条路行不通了,容貌又因大火被毁,偶像光环不再,于是他把目标定为了一个演员。
果然不负众望,我们看到了他的涅槃重生。
《那年花开月正圆》,让俞灏明再度翻红,这次不是凭借颜值,而是绝对的实力。
在剧中,他饰演了大反派杜明礼,将剧中人物拿捏的十分到位。
他举手投足间的腔调,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性格,让观众恨的牙痒痒。
演技好到,网上骂声一片,这正是代表了他的成功。
他也终于自信起来,可以勇敢的站在聚光灯下,而不是畏首畏尾眼神躲避。
人们再提起他的时候,不是颜值,不是大火,不是毁容,而是演员。
经历过被烧伤,被骂丑,被“毁容”的“国民弟弟”俞灏明终于逆风翻盘。
你看人生就是如此,谁也免不了挫折坎坷,唯有摆正心态勇敢面对,希望他以后能出演更多好剧。
结尾。
*说了一句经典的话:皮囊坏了,就用思想去伪装,这句话用在俞灏明身上最恰当不过了。
俞灏明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我们看到了他的成功转型,从一个偶像到实力演技派的改变。
应了一句话:人生如逆旅,没有多少人一帆风顺,只有扛得住压力,尽管为之努力,前路尽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