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交行金研中心:物价保持上行 大幅飙升概率不大
金融研究中心(交行金研中心) 一、CPI大幅回升、PPI继续大幅上涨 CPI大幅回升,同比增速明显扩大。在去年底CPI大幅回升至正增长后,2010年前两月CPI继续稳步回升。2月份CPI同比增长2.7%,与上月相比,同比增幅扩大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升6.2%,拉动CPI上涨2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3%,拉动CPI上涨0.4个百分点。2月份,CPI环比上涨1.2%。CPI大幅上涨主要是因为09年春节时间在1月导致的同期较低基数,加上气候因素和短期居民收入集中增加较多导致消费需求扩大,这些因素叠加推动食品价格同比出现大幅上升,同时烟酒及用品类等非食品价格也因春节因素稳定上涨,加之翘尾因素拉升CPI0.8个百分点。但是,2月春节期间猪肉等价格涨幅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节后食品价格还出现了明显的回落,此外,随着天气转好,气候因素对CPI的拉升作用减弱,未来食品价格涨势将趋于平稳。 PPI继续稳步上涨,同比增速持续扩大。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大幅攀升势头,同比大幅上涨5.4%,比1月上升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继续正增长10.3%。这主要是连续数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所致。2月CRB 指数同比大幅上涨27%。国内生产资料价格虽然略有回落,但化工产品、煤炭、成品油等仍有明显上涨。由于季节因素,生活资料价格有所上升。同时,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形成的正翘尾效应也推动了PPI大幅上涨。2月份翘尾因素推升PPI4.5个百分点。 二、上半年物价处于上升通道,快速跳升的可能性较小 近期,物价上行趋势未发生改变,中长期来看,总体物价水平仍将持续回升。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经济延续强劲回升势头主导物价上行趋势。当前中国经济新一轮上升周期已经开启,工业生产与消费保持强劲,出口持续复苏,上半年产出缺口有望修复,总需求持续扩张将主导物价持续上行。二是较为宽裕的整体流动性对物价的推升压力也将在后期逐步体现出来。2009年天量信贷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并未消失。M1与CPI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先行关系,CPI的波动比M1的波动滞后12个月左右。2009年9月M1增速17个月来首超M2,形成“反喇叭口”,其对物价带来的上升压力将在2010年逐渐释放。三是内需强劲与外需回暖将驱动工业加速回升,从而带动产能利用率的提高,显著拉升工业品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春节后施工旺季的到来,大量基建项目的重新开工将推升投资需求,拉升某些基础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这将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因为其与PPI的趋同性而推动PPI上涨。四是翘尾因素正效应助推物价上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作用下,CPI正翘尾因素未来将明显上扬,并在6、7月份达到2.1%的峰值,而同期基数变化对2010年PPI的影响更大,2010年全年PPI翘尾因素将达到3%。五是国内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未来潜在的上涨预期。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的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会倒逼通胀压力在居民消费领域和工业品价格领域同时体现。目前在沿海和内地省份愈演愈烈的企业 “民工荒”就是真实写照。 虽然中长期物价上行趋势不会改变,但短期内物价增速将趋于平稳,出现快速跳升的可能性大大较低。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随着天气转暖,交通困难状况好转,短期农产品供应短缺现象将明显缓解,而猪肉价格短期内上涨压力不大。长期来看,农业稳定、粮食丰收,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食品价格上涨势头趋缓自然将减缓对CPI整体的拉动作用。二是自去年底以来的美元反弹也将减轻国内通胀压力。近几个月美元指数已从75反弹至80附近,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这将有效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未来CPI、PPI将继续稳定回升。由于食品价格涨势趋缓,未来几个月CPI增速将平稳上升,不太可能出现快速飙升。而随着春节后工业加速回升,投资需求扩张,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主导PPI继续上行。如果没有其他突发性因素并在*策及时的调控下,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3%-4%之间,PPI同比涨幅在4%-4.5%之间。2010年总体通胀水平将处于相对温和的状态。 三、对症下药,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和化解 当前物价总体上行趋势未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主导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将持续加大,去年以来投放过大的货币信贷引起的通胀压力可能滞后体现,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将继续推进,这些物价上行因素的叠加可能会导致未来通胀预期持续增长。因此,要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多种*策手段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和化解。 当前,货币和信贷投放过快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始终是推升我国通胀压力的基础性因素。当前要及时回收过剩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货币*策操作手段仍应以公开市场操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信贷窗口指导为主。年内加息虽然已是大概率事件,但短期内央行加息的压力并不大,一季度加息的可能性较小。此外,物价调控还要合理控制水电油气等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大宗商品需求波动幅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国外相关行业产能扩大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配置资源。 熊鹏,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