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打破在即
广东投资者风险教育先行先试
随着股市进入调整期,投资风险话题再次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打破刚性兑付也是大势所趋,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近日,作为广东金融界投资者风险教育先行先试的举措,由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指导,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联手正勤金融举办的投资理财风险教育沙龙活动走进社区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超过六成的投资者忽略投资风险,超过7成的投资者表示缺乏获得投资风险教育的途径。
刚性兑付打破在即,广东投资者风险教育先行先试
一方面,近段时间在股市结构性大幅震荡的行情之下,不少股票投资者都已经领略到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和股市“恐慌性”下跌力量,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违约、跑路现象频频发生,业内普遍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刚性兑付彻底打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昏。
上周末,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也公开讲话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风险的前提下,让违约事件自然发生,培养投资者风险意识。潘功胜强调,要加强投资者教育,破除
“负盈不负亏”的投资误区,培育投资有风险、责任应自当的理念。
“金融消费者保护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知识的投资教育,对金融而言,金融机构往往是强势的,而且专业知识也较强,对消费者来说,就不具备这一点知识,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够信息不对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互联与社区金融领域专家罗*论表示。
昨日,在由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指导,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联手正勤金融举办的投资理财风险教育沙龙活动走进社区活动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法律事务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处长张劲表示,“广东是金融强省,未来,广东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还将从走进高校和走进社区两方面联合着手开展投资者教育,一方面,让金融教育进课堂,广东从小学生开始就将金融理财知识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让金融教育进社区,更好的走进普通百姓身边。”
超7成投资者望获得金融风险教育
根据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针对投资理财方面的调查问卷显示,接近3000名的受访者中,有超过5成的投资者都有将股票投资放在金融产品投资的第一位,其次是基金,再然后才是银行存款与理财产品、保险等风险相对而言比较低的投资品种。
此外,据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学生在走进社区现场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成的投资者缺乏金融风险意识,超过7成的投资者认为投资的意义就是挣钱。
“我们在做消费者调查的时候也发现,投资者教育这一块以及客户的风险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区分产品的风险和做好自身的资产配置,应该是每个投资人必备的基本知识。我们最近也在做调查,结果发现超过七成的投资人没有获得金融投资的知识,其实随着目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投资知识的渴望是很迫切的。”正勤金融执行董事郑勤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还认为,随着互联金融的热潮兴起,投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互联金融产品,但是投资者选择浙西产品时候,不能只是看收益高低来选择,应该注意提供产品平台的口碑、团队、项目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公开透露、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
建议:重视家庭资产配置
据了解,欧元区家庭资产配置结构中,配置最高的资产为现金和储蓄(约占35.2%),保险和养老金储备次之(31.7%),股票投资占比17.1%,排在第三位,剩余的资产分别投向投资信托(7.2%)、债券(5.5%)以及其他资产(3.3%)。而美国家庭更热衷于高风险资产,其对于股票的配置占比最高(约占33.1%),其次是保险和养老金储备,占比达32.6%,现金和存款约占13.5%,债券占4.8%,投资信托占13%,剩余3%流向了其他类别资产。
“其实中国家庭对资产配置并不是非常敏感,可以说没有非常固定的模式习惯。在股票市场状况好的时候,投资股票的比例就多;市场状况不好的时候,投资的比例就很少。这样的习惯其实不利于家庭资产的科学配置。高校及相关金融机构联手走进社区举办投资理财教育活动,有利于缓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令到居民从社区中就能够更好地了解金融,但是要持续举办才有更好的效果。”中山大学罗*论教授表示。
他还认为,“互联的出现可以解决或缓解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金融投资有很多方面,有些是高风险的。但有些是在可控的风险基础上,可能会让居民的投资手段多元化,从而增加一些相应的收益。”
中山大学岭南MBA精英学子表示,“作为金融领域的一份子,我们认为需要善用理财预算,优化配置理财资产,切忌用生活必需资金为资本。同时理财交易不能只靠运气和直觉,这种获利是不能长久的。最后就是要量力而为,懂得资金的管理和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